胡慎柔還以丹塗王盛之醫(yī)案為實例進一步闡述了他的方法:“丹塗王盛之,年三十余。六脈俱九至,外證則咳嗽面赤,懶言怕鬧,時病已半年,從前苦寒之劑,不記數(shù)矣。此真氣已虛而脈數(shù)也?!督?jīng)》云:數(shù)則元氣虛,數(shù)則脾氣虛。又云:數(shù)則有熱而屬虛,是皆不足之癥。六脈中又脾、腎二脈洪大,此金虛不能生腎水也,理宜補肺金生腎水,水旺則制火,金旺則生水平木,木平則脾土盛,又生金矣,此正治也。乃與云:茲證服藥十四五帖或念帖外,當(dāng)有汗出,此陽氣生而經(jīng)絡(luò)通矣。汗后即當(dāng)倦八九日或半月,此邪退而正虛也?;蚴?、半月,元氣漸復(fù),倦態(tài)方去。自后服溫補脾胃之劑,又當(dāng)痰動、血動,或發(fā)腫毒,或作瀉,此數(shù)者,聽其自來,乃臟腑邪氣欲出,發(fā)動流行之象也。倘不預(yù)言,恐變癥多端,患者驚駭耳。因與以補脾生肺滋腎水之劑五六帖,數(shù)脈不減,此真元虛而燥也。即以前劑去頭煎,服二煎、三煎,不十劑而數(shù)脈去,此時虛火一退,中氣便寒,以六君子加姜、桂五六帖,脾氣運動,痰飲便行,歸于腰脅,肝腎部分大痛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益見肝腎虛矣。令外以鹽熨,內(nèi)服二陳加桃仁、玄胡索、薏苡仁二帖,大腸見痰血而痛止,復(fù)用補脾六君加五味、白芍而愈,倘不預(yù)明此理,則變出腰脅痛時,便沒主張矣?!保ā渡魅嵛鍟ぞ碇濉めt(yī)案第五·虛勞例》)在醫(yī)案后,作者強調(diào)“此案脈證宜細看?!?/div>
清代俞震在編纂《古今醫(yī)案按·卷第四·虛損》時完整地選取了本案,按語云:“慎柔所著《五書》,專治虛勞。其論有第二關(guān)、第三關(guān)之說,其藥有去頭煎、服二煎、三煎之法,其辨陰陽寒熱與人不同,而專主于溫補,亦自成一家而已。觀此案,即可見其立異鳴高也?!庇崾险J為其“去頭煎,服二煎、三煎之法”,是標(biāo)新立異,自鳴其高。
事實上,胡慎柔信誓旦旦,反復(fù)強調(diào),自有其獨得之秘。清代趙晴撰在《存存齋醫(yī)話稿》中也指出:“古人煎藥。各有法度……有只用頭煎,不用第二煎者,取其輕揚走上也。有不用頭煎,只用第二煎、第三煎者,以煮去頭煎,則燥氣盡,遂成甘淡之味,淡養(yǎng)胃氣,微甘養(yǎng)脾陰,為治虛損之秘訣?!?/div>
張錫純《醫(yī)學(xué)尊中參西錄·例言》:“慎柔和尚治陰虛勞熱,專用次煎。取次煎味淡,善能養(yǎng)脾陰也。夫淡氣歸胃,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曾言之。淡能養(yǎng)脾陰之義,原自淡氣歸胃悟出,而其所以然之故,人多仍不解。徐靈胎曰:洪范言五行之味,水曰潤下,潤下作咸。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。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。金曰從革,從革作辛。皆直言其物之本味。至于土,則變其文曰,土爰稼穡,稼穡作甘。蓋土本無味,借稼穡之味以為味。夫無味即是淡,故人脾胃屬土,凡味之淡者,皆能入脾胃也。又按:治陰虛專責(zé)重于脾,人多亦不解。陳修園謂:脾為太陰,乃三陰之長。故治陰虛者,當(dāng)以滋脾陰為主,脾陰足,自能灌溉諸臟腑也。”
其他特殊煎煮法
在眾方之祖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對方劑煎法的規(guī)定頗為詳盡而嚴(yán)格,善于根據(jù)病情與方藥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煎法,除直接水煎外,尚有:合和煎夜后再煎,去滓后再煎,麻沸湯漬之,米熟湯成,先煎,后下,先銼或?咀,選用不同水煎,加酒、蜜等同煎。
例如浸漬法,即用開水浸泡。如大黃黃連瀉心湯:“上二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分溫再服?!甭榉袦捶虚_水,以其浸漬之目的,意在取其微苦輕清之氣(大黃水煎則苦重),泄熱以蕩中焦之邪,免致藥過病所。
去滓再煎法,方如大、小柴胡湯,半夏、甘草、生姜瀉心湯及旋覆代赭湯等,都是先以水煎煮諸藥,去滓后再煎;而治療百合病的滑石代赭湯、百合知母湯是將方中藥物分別煎煮,去渣后再將藥液混合煎。關(guān)于去滓重煎的目的,說法不一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對于煎藥用水也十分講究 有普通水、井花水、潦水、漿水、泉水、甘瀾水、東流水、酒水各半煎、酒煎、水醋煎、蜜煎等。各種不同的水應(yīng)用于不同的煎劑,有不同的用途。(1)井花水,見風(fēng)引湯。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。(2)潦水,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處所積的雨水。(3)漿水,見蜀漆散等方。即淘米水發(fā)酵后的水。(4)泉水,見百合病、滑石代赭湯諸方。(5)甘瀾水,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張仲景自注造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(nèi),以杓揚之,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也。(6)東流水,見澤漆湯。(7)酒水各半煎,見炙甘草湯。(8)酒煎,見栝蔞薤白白酒湯、栝蔞薤白半夏湯、紅藍花酒等。此外還有在煎劑中加入苦酒、蜜、豬膏、馬通汁等。
服 法
現(xiàn)在服藥以一日兩次為常規(guī),古人則根據(jù)病情,靈活多變,豐富多彩,常以一日三次為最多,甚至更多次服用。
《傷寒雜病論》有關(guān)服法則對每日劑量,服藥次數(shù)、溫度、時間,以及藥后調(diào)理與禁忌諸方面做詳盡具體的描述。服法以一劑分日三次服用的方法最多,仲景書中約有半數(shù)的方子使用此法。由此可知,日三次服藥是傳統(tǒng)的常規(guī)服藥方法,而其他服藥方法,則是根據(jù)病情,靈活變通,以切合病情,治愈疾病為目的。
(1)一次服藥法:頓服,如瀉心湯、瓜蒂散;一日服一次,如十棗湯“平旦服”,此法多為急救用藥或口服峻藥而設(shè)。
(2)分二次服藥法:根據(jù)服藥時限、服用量的不同,可分為4種用法:一是一日服二次,如腎氣丸;二是分二次服,無固定時限,如四逆湯、瓜蔞薤白白酒湯,此種服法較多,涉及各類方劑,似無特殊選擇,乃一般服法;三是一日服二次,先服四分之一煎液,如茯苓四逆湯,意在重劑慎用,以免致誤;四是先服二分之一,需要時再服,如大、小承氣湯,提示祛邪劑應(yīng)重病即止,以防傷正。
(3)分三次服藥法:亦有4種不同用法:一是日服三次,如小柴胡湯、小建中湯,應(yīng)用此法的方劑最多,治病廣泛,可見凡無特殊要求者,均可以本法為常規(guī)服藥法;二是日服三次,先服少量,如桃核承氣湯,為慎用之法;三是分三次服,無固定時限,如麻黃湯、溫經(jīng)湯,此種服法亦較多,提示常規(guī)服藥法中,可視病情需要以變通服藥時限;四是分三次服,限時用完,如桂枝湯“半日許令三服盡”,意在集中用藥,以加強效力。
(4)分四次服藥法:如柴胡龍骨牡蠣湯。
(5)分五次服藥法:如當(dāng)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。
(6)分六次服用法:豬膚湯。
(7)分十次晝?nèi)辗攴ǎ喝鐫上?/div>
(8)晝夜服藥法:“日再夜一服”,如桂枝人參湯;或“晝?nèi)挂环ā?,如麥門冬湯;或“晝?nèi)苟ā?,如黃連湯。晝夜服法的目的,在于保證藥性的連續(xù)性,以提高療效。
(9)逐步加量法:如烏梅丸、桂枝茯苓丸。目的是因人制宜,摸索最佳用量,這種“穩(wěn)扎穩(wěn)打,步步為營”的服藥方法值得借鑒。
(10)對發(fā)作性病證在發(fā)作前服藥法:如治療瘧病的蜀漆散,意在截斷病勢,先發(fā)治病。
(11)少少吞咽法:如苦酒湯、半夏湯,主要用于咽喉病,以發(fā)揮局部效應(yīng)。
吳鞠通《溫病條辨·凡例》曰:“古人治病,胸有定見,目無全牛,故于攻伐之劑,每用多備少服法;于調(diào)補之劑,病輕者日再服,重者日三服,甚則日三夜一服?!比纾?/div>
(1)辛涼平劑銀翹散方:“上杵為散,每服六錢,鮮葦根湯煎。香氣大出,即取服,勿過煮。肺藥取輕清,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。病重者,約二時一服,日三服,夜一服。輕者,約三時一服,日二服,夜一服。病不解者,作再服。蓋肺位最高,藥過重則過病所,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,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輕揚法?!?/div>
(2)辛涼輕劑桑菊飲方:“水二杯,煮取一杯,日二服?!?/div>
(3)辛涼重劑白虎湯方:“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溫三服?!?/div>
(4)梔子豉湯方:“水四杯,先煮梔子數(shù)沸,后納香豉,煮取二杯。先溫服一杯,得吐,止后服?!?/div>
(5)瓜蒂散:“水二杯煮取一杯,先服半杯,得吐,止后服。不吐再服。虛者,加人參蘆一錢五分。”
(6)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黃芩黃連方:“上共為粗末,每服六錢,重者八錢,鮮葦根湯煎。去渣服,約二時一服,重者一時許一服。”
(7)新加香薷飲方:“水五杯,煮取二杯。先服一杯,得汗止后服,不汗再服,服盡不汗,再作服?!?/div>
(8)減味竹葉石膏湯方:“水八杯,煮取三杯,一時服一杯,約三時令盡。”
分享按鈕
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,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_,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,国产2020最新精品视频